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伟向央媒采访团介绍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
暑期来了,孙传勇的渔家乐生意又忙活起来。这几天他每天都要往码头跑好几趟,接送游客。
“今年受疫情影响,游客比往年是少了些,不过,客流量在不断上升,我家有30多人的接待量,周末都能住满。”孙传勇笑着说,“守住长岛这片海,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不愁没饭碗。”
孙传勇所在的孙家村,是个传统的老渔村。祖辈时全村以海上捕捞为生。本世纪初,海穷了,大批渔民在近岸搞起育保苗产业。近年来,又从育保苗产业转向海岛旅游产业。
“从海上捕捞到育保苗,这是我们村的第一次产业转型。”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伟说。那时,海边的海参、扇贝育保苗大棚密密麻麻,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业户从事育保苗工作。辉煌的时候,海参苗100多元/斤,到后来30多元一斤,产量也很难往上走了。
育保苗产业带来的不只有财富。育保苗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海参苗代谢物,还投放药物、消毒剂、饲料。这些废物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海水中,导致海边污水横流,藻类基本绝迹,到海边要穿着水鞋,带着口罩防臭。
“我们既出了力,又污染了海域,光干活不讨好。”孙成伟回忆当初。
经历了保育苗产业大热、大冷的孙家村人,在多年反思中终于认识到——持续发展是主题,生态保护是根本;守好了这片海,就保住了饭碗。
改变,从近岸腾退开始。2018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孙家村陆续拆除了8万平方米的育保苗大棚,一方面,推动养殖走向深海,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另一方面,全力发展以渔家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
“我最早干过12年的海参育苗,现在搞渔家乐6年了,生意还不错,收入一点不比育苗少,现在看,这个转型是对的。”孙传勇说。村里30多家渔家乐,过去几年每年的收入都在10余万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只是孙家村,近年来长岛对全域的育保苗场进行拆除,旅游和自然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0%。再加上其他领域的不间断修复治理,海岛海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合击热血传奇,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长岛,白江豚、鲸鱼频频现身,鼠尾藻等原生藻类、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有了不断变好的海洋生态托底,孙家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底气更足了。
今年春天,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孙家村成立了生态旅游合作社,改变过去搞渔家乐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问题,抱团闯市场,打造新型旅游产业综合模式。
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是生态旅游合作社打出的“首张牌”。
“生态旅游合作社中心餐厅开业一个月了,效果很好。”孙成伟告诉记者,村里的游客可以到这里集中就餐,也可以从这里订餐。我们算了一笔账,村里有30多家渔家乐,如此一来,能给每家每月省出一个大厨的开支。
除此之外,村里今年还投资70万元新上了海钓船,打造省级赶海园。通过这次基础设施的改造,已招来了若干团体游客,7月份订餐订宿量将达到500人以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效果显现。
拿出一张规划展板,孙成伟向我们介绍村里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在建的孙家渔家风情园,一期投资2400万元,共建设31栋渔家楼,目前已交付10栋,有6家渔家乐业户投入运营,剩余21栋争取年内建设完成。二期工程计划投资5000万元,占地42亩,已完成规划设计。休闲度假山庄,共有度假小屋26个、床位80余张,目前休闲度假山庄和赶海园与长旅集团进行合作,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
“在全力打造生态旅游主导产业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推进海上养殖产业,目前正在申请省级海洋牧场。”孙成伟介绍。
孙家村东源海洋牧场为村集体控股,共确权海域4400亩。近年来,村庄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渔礁投放、藻类繁育和苗种底播等,被评为烟台市市级休闲渔业基地、市级休闲垂钓钓场。孙家村党支部领办海参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入社成员113户,村集体以海域入股,占51%股份。今年已投入200万元,用于底播海带、海参苗种,投放各类渔礁2000个。通过海参销售,拉动村集体增收60万元,社员户年均增收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