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京杭大运河68公里长的淮安段,文化遗存百余处,遍地是历史:“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石碑昭示着昔日的繁荣;御码头曾留下康乾两帝南巡的身影;大运河上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厚重的文化禀赋、卓越的历史贡献,彰显了淮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地位,也赢得了一系列荣誉。2008年,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运河之都”称号。
南北襟喉江淮要冲
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运河就和淮安相伴相生。2500年的发展史赋予大运河独特职能和地位,也给淮安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运河遗产。
作为大运河的关键地段,淮安堪称“南北襟喉,江淮要冲”,黄、淮、沂、沭、潁、涡、濉、泗、汴、洪泽湖等河流、湖泊交汇于此。淮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是运河给予的,曾经因为在黄、淮、运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淮北盐集散、漕粮运输、粮食储备等方面的显赫地位而成为运河沿线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的四大都市之一。
地处淮安区的总督漕运部院内,巨大柱基表明这里曾有一片壮丽的建筑。在明清两代,这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建筑掌握着国家的命脉:明清两代每年400万石粮食运输,稍有不顺则京师震动。漕运总督还掌管1.1万艘漕船、12万名漕兵,全国每年财政收入7000万两白银,其中5000万两通过漕运实现。
不仅如此,淮安是河道总督驻地,国家每年10%-20%的赋税用来治理河道;是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基地,所造漕船占全国六成;是漕粮转输中心,常盈仓可储粮150万石,居运河沿线四大转运仓之首,后世有“天下粮仓”之誉;是淮盐集散中心,管理淮安、扬州盐场的生产、销售,税收占全国盐税之半。
据史籍记载,乾隆年间,在册的天津城市人口15万人,北京城市人口98.7万人,而淮安人口达到54万人。无论是人口、政治、经济还是城市规模,都可以佐证古城淮安当之无愧的运河之都地位。
清口九龙聚首之地
码头镇的惠济祠遗址,今天地面只有建筑构件和乾隆御碑,但在明清,这里便是清口枢纽所在地。据专家介绍,为解决水位差,漕船要绕着惠济祠这块高地,通过三道闸门“爬”三级台阶,然后通过水流湍急的黄淮交界处,进入中运河。而为了防止古黄河淤塞运河河口,明清两代采用筑洪泽湖大堤抬高水位,形成人工湖洪泽湖,再用清水冲刷古黄河以保证漕运,在当地形成一整套复杂的水利工程——清口枢纽,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
清口是京杭运河与古黄河、淮河的交汇点,治黄、导淮、济运、通漕、减灾等一系列关键工程设施构成了复杂的清口枢纽工程,水利史研究专家张卫东先生曾说:“无意之中,清口被塑造成为中国历史上水利工程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古黄河、古运河及其闸坝、洪泽湖大堤以及许多现代水利工程如中运河、里运河、二河、淮沭河、张福河在清口来了个大聚会,堪称九龙聚首。”
运河淮安段的水工遗迹,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水平,也凝聚了古人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担当崛起江淮重任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历史赋予了当代淮安人崛起江淮之重任。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市委、市政府对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的战略定位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努力在全国全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提供淮安经验、打造淮安样板。
自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将里运河文化长廊列入全市十大重点工程以来,我市复建国师塔,1.80合击传奇,扩建青龙寺,整修赛珍珠故居、福音堂,布展提升斗姆宫、陈潘二公祠、吴公祠和清江浦楼等。短短几年,散落在运河沿线的御码头、三元宫、榷关遗址、河下古镇、韩侯钓台等串点成线,十番锣鼓等消失多年的非遗遗产得到抢救性发掘和再现。
在榷关遗址附近,原来规划的板闸风情街项目,施工时发现一座600年前的古闸,被国家文物局专家誉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沿线城市中一处最重要的新发现”。原项目被立即叫停,该地块很快调整为文保用地,正着手打造板闸遗址公园、中国漕船博物馆。
5年来,清江浦景区基本建成开放,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新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全面启动,河下古镇景区初见成效……放眼蜿蜒15.6公里的里运河两岸,在1415街区、漕运古城、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萧湖景区的串联之下,一部“天下运河看淮安”的新传奇正在倾情演绎。 融媒体记者 杨尚